发展历程

About us

公司简介创始人介绍发展历程传承谱系传承人介绍公司荣誉

厚生堂生于乱世,历经民国军阀混战、日军侵华之苦,解放后,又历经“公私合营”和“十年文革”浩劫,传统文化几乎流失殆尽,幸遇改革开放和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对中医药的高度重视,使尹记厚生堂的传统工艺得以传承和发扬,特别是经过2015年的规范改制运行,现已发展成为禹州中药届的一颗科技新星,使“尹记厚生堂”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。

历史渊源

禹州据南北气候交汇处,背倚伏牛山,脚踏华中平原,山水清奇,物华天宝,四季分明,气候宜人,历为人类宜居之地,人文始祖轩辕黄帝、中医之祖岐伯、炮制鼻祖雷公,少康中兴之地,使禹州成为中华文明和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。

深厚的文化底蕴,“西进北上咽喉之地”、“驿路通达” 的区位优势,使禹州自古至今一直是华夏商贸中心和天下名都,名士集聚之地,神医华佗、名医褚澄、药王孙思邈、明定王朱橚……无不与禹州有着深厚的渊源,进一步丰富了禹州的中医药文化。特别是药王孙思邈修行、著书于逍遥观,悬壶布道遍迹禹州,将道家医术、炮制技艺撒播于文明古地,为禹州中医药独树一帜成为“华夏药都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

明洪武元年(公元1368年)朱元璋诏令全国药商汇集禹州,正式成为历史上的“皇封官办药肆”。使禹州药市在明、清时期达到鼎盛,药市衍溢城内数条大街,药棚遮天蔽日,常年入禹经营的药商2300余家,城区固定药材经营户460多户,药行、药棚林立,药庄、药铺环伺,城内居民十之八九以经营药材为生。出现了“无街不药行,处处闻药香”的繁荣景象,使禹州成为日进斗金,富冠海内中外闻名的“华夏药都”。

5000年的中医药发展史,千年“药都”,历经雷公、药王孙思邈等无数先贤古人的总结实践,汇天下中药炮制之精华,集成了以“小禹州”“尊古炮制、加工精良”独具特色的中药炮制技艺,将汇集于禹州的药材炮制成治病救人的良药,延年益寿的珍品。2008年禹州药市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“禹州中药炮制技艺”被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目录。

厚生堂的创立

尹氏家族世居治西之坡街镇,位居豫西“天然药库”——伏牛山西进东出咽喉之地,为传统集市大镇,解放前有商户百余家,逢双集市,辐射周边数十里。家族耕读传家,文风颇盛,遵从范仲淹“不为良相,即为良医”之道,或从仕,或从医,代有名医出。

尹书贤生于1879年,受家族熏陶,自幼酷爱岐黄、易经,七岁即能熟背《汤头歌》、《药性赋》,后背诵《内经》、《伤寒论》,十岁开始跟堂研习经方,20岁就坐堂问诊,30岁就成为禹州名医。

清末民初,豫西匪患严重,民不聊生,为普济众生,救命于水火,民国元年(1912年)尹书贤受禹州名绅商泰祥之邀,在旗毒庙街合办厚生堂大药堂。寓 “厚德载物,普济众生”之意,采用“前堂后场”模式,前堂看病、抓药,后堂炮制。

历史变迁

厚生堂自创立以来历经1925年的“禹县血案”、1944年的日军占领禹县,1956年的“公私合营”和“十年文革”浩劫,历经变迁,幸遇改革开放,以及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对中医药的高度重视,使尹记厚生堂的传统工艺得以传承和发扬,重新焕发青春。

甲子血案

1925年(甲子年)春节,国民军二军曹士英旅在禹州制造了骇人听闻的“禹县血案”:“焚杀三昼夜,繁市半为灰烬,死五千余人。……陕军掠五日始止”(《民国志》p144)。“默观城中东西北三区,几近成焦土,南街尚留片地,康家拐一带各药行堆栈,焚烧尤酷”(《近代稗海》p619)“唔一红十字会中人,谓据确实报告,此番禹州损伤,现已得知之数,房舍焚烧一万余间,男女尸骸七千余具,而乡中火中调查未周,搜索未出者,尚不与焉”(同上,p621)。

因本次血案是曹军与商团之间的火并,匪首王祥生将首倡城防、协办商团的尚泰祥列为要犯而死于非命,厚生堂被付之一炬。

 迁址坡街镇

1926年秋,尹书贤与其侄尹穆如在禹县奎楼街重开“厚生堂”(又称“尹记厚生堂”)。1944年日军占领禹县前夕,为避战乱,尹书贤随叔侄将厚生堂迁往故居坡街镇南大街,占地3亩,前院临街5间为药堂和库房,后院建有炒药、蒸药和切药房和原料库。

改革开放前

1950年土改时期,尹记厚生堂被征用做乡政府办公,药堂改为中药铺。1956年国家实行公私合营时期,又被被改造为村卫生室,第三代传人尹曰仁改行从教。

公私合营后,传统的九蒸九晒养生品、丸散膏丹等停止生产。家藏医书、药书,历代先祖遗留的病例医案、处方与杂书等混放在家中阁楼上。文革期间大部分被作为“四旧”,焚毁殆尽,致使大部分配方和工艺轶失。

改革开放以后

1985年禹州药市恢复后,第三代传人尹华军在禹州药行街开办厚生堂药材行。

2004年第四代传人尹百灵辞去公职承继祖业,协助年迈的老父亲打理厚生堂业务。

 公司制改造

2015年9月,由第四代传承人尹百灵按现代企业制度,发起设立“禹州市厚生堂中药有限公司”,自任公司总经理。

公司成立后,秉承“尊古不泥古,创新不失宗”的发展理念,在对先祖口传工艺加工整理、认真研究的基础上,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对传统工艺嫁接改造,发明了“无汁蒸制”和“烘炒”新工艺,破解多项行业难题,特别是‘无汁蒸制’工艺,克服了传统工艺有效成分随蒸汽流失、蒸汁回揉吸收工艺麻烦等弊端,既优化了工艺又有效成分不流失,产品质优价廉,深受市场青睐。